展覽論述
參展藝術家介紹
參展作品
江彥賢的《髮之際.百岳》是在敘述人類平均壽命七、八十餘年,而在這有限的時間裡,一輩子活得多精彩取決於人生的歷練有多少,很多人說人生就像是一段長途程,我們從出生到衰老病死為的目的就是其中活著的過程,旅程中我們無法預測下一秒所發生的事情,也無法精準地知道未來的自己在做甚麼、如何結束。當我們在祝賀對方遠行時也常會說道一帆風順、平安順利…等,但如果人的一生真的過得如此順遂,是否會顯得枯燥及失去意義?就像尼采所言道: 「人生有如洶湧的波濤,如果沒有礁石,怎能激起美麗的浪花?」而這種歷練與鮮少的時光才能顯得有生命的珍貴與價值。
《髮之際.百岳》正是以人生的縮影為主軸,設計一趟獨自上山創作的旅程,以輕裝備上山來詮釋人生會遇到突如其來的驚喜,在創作過程中也發生許多意外的難題,彷彿人生中所遇到的挫折,當遭遇挫折時,我們又應當如何化解,使自己再度恢復到正軌上。也就因為我們常發生問題、遇到困難才能使這段旅程寫成為一段精采的故事,人生本無常,就因此無常,我們的人生才因此絢麗動人。 |
參展作品
郭秉恩的《我 時間 與這座曾經燦爛過的城市》是以自身的形狀,如何訂下來的,來自這座城市無形的壓迫所成形,這種壓迫其實不帶有任何的重量,可是是有壓力的。這個城市,是人的居所,而城市的形成,意義也是隱晦不明,是人類的一種盲流,一種共生的攀藤,這座城市的基底,是雜亂、斑斕的。
藉由這些存在於城市的基底與溝槽的那些物件的排列,你可以讀出這個居所經歷過的燦爛光火,在這種印象的流出,導致我心中出現了一股鬱悶,是因為眼前自動穿梭了那段風光年華,卻不能跳脫現狀。現狀,是如此美好,可是快樂的成份不會太多。不鮮明的色,可是愛好隱魅的橙紅。 我 時間 與這座曾經燦爛過的城市 ,35×60cm, 環氧樹酯.塑膠製品.棉線 |
參展作品
聶偉倫以實驗性質的技巧表達與人第一次接觸與相處過程與結果,內容以油漆與在地現成物做於媒材,與花蓮的陌生人群作為互動倒油漆顏料的方式上在創作者找尋的在地花蓮現成物上,其實驗的最後結果呈現是不可掌控的,表達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可掌握的喜怒哀樂,作品畫面最後可能有好有壞,人與人相處最後也是有好有壞。
參展作品
馮鈴璇在感受到花蓮的自然之後,回想到小時候在山中遊玩的情景與回憶,但孩提時的「樂園」隨著人類發展而消失,花蓮的自然是否也因著人為而破壞?
作品呈現方式是以花蓮取材的樹枝為骨架做出花蓮山的樣貌,象徵花蓮這塊土地的自然,上面鋪上灰白的布料,以傳統線織的方式製作,布上頭種植一些植物,可能是家中或是花蓮在地的,一種自己與花蓮之間的關係。在展覽過程中,自然植物會因著時間凋零,而這座「山」會逐漸枯黃而露出灰白,自然是在市區可能常被忽視的,但「山」被移轉到都市當中呢?在花蓮土地上生活的人們是否有注意到自己身處的自然環境? 這項作品以懸掛的方式展出,觀者可以在作品四周走動,希望拉近觀者與作品的距離,因為觀者其實身在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