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論述
身體作為日常主體向外交織的媒介,是知覺產生所依賴的集體脈絡器官,亦是意識判斷的參考對象,而身體感正是當中身體變異不變的身體感受。 誠如梅洛龐蒂,我們從未停止生活在知覺的世界中,卻在理性上超越了世界,這類超越其實是種否定,我們異化為一種類機械式的身體模式,以被動式接受的先驗存有模式中斷了作為主體主動實踐的身體參與,亦即處於僵化的、被動的、有悖於身體圖示的意向性身體狀態。 我們又如何自覺,使自覺不限於只是發現的階段,而是透過作品顯現或誘發『如何』展現於整體,這裡的整體所指的既是主體在互動中所發展出的各自『屬我性版圖』,亦是(誘發如何)中,不斷被顯現出的多重領域之結合互動之必要性,達到身體優先於理性抑或喚醒身體的直覺意向性。 |
藝術家簡歷
林哲志
出生於高雄林園,擅長錄像與裝置藝術創作,以往作品多關注於身體感或影像上的思考,透過影像或裝置的方式招喚出某種特定空間對身體直覺、非直覺、意識、非意識的各種感知提問。 近年作品多發表於台北或花蓮,目前正於花蓮好地下藝術空間擔任實習生,將於2018年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研究所。 經歷 2018 痕跡超度所 /INstant42/彰化/臺灣 2017 隱退的理性/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臺灣 2017 島嶼隱身/台北當代藝術館/花蓮/臺灣 2016 藝術自由日/伊日美學/台北華山/臺灣 2016 游牧,游擊:四維,超級限part2/新樂園/台北 2016 蜉蝣姿態/好思當代藝術空間/台北/臺灣 2015 東華角落藝術節/國立東華大學/花蓮/臺灣 |
王詠翔
1994年出生於台灣,2016年獲得混種現場藝術祭-「視覺混種」首獎,為2017年「台北國際藝術村」第三季駐村藝術家。以現成物、裝置藝術為慣用媒材,對空間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和實驗,同時關注著土地正義和社會議題。將場域作為與觀者最直接的經驗。通過自身社會經歷,試圖打破藝術與社會的疆界、更貼近生活的企圖。 學歷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新媒體藝術系 研究所 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班 經歷 2018 不知所向 實驗個展/青田藝術空間 (舊址)/花蓮/台灣 2017 隱退的理性/好地下藝術空間/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 2017 花東原創生活節/台東美學館/花蓮創意產業園區/花蓮/台灣 2017 TVA駐村藝術家聯展/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國際藝術村/台北/台灣 2017 春季美展/東華大學/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花蓮/台灣 2017 島嶼隱身/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台灣 |

黃文慧
國立鳳山高級中學畢業,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士班。
目前多以攝影、複合媒材創作,創作題材主要以社會現象與自身經驗的相關性為主。
經歷
2018 藝術自由日聯展/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台灣
2017 邊緣派對聯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台灣
2017 赤鹿麻耶攝影工作坊/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
2017 冷色調聯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台灣
獲獎
2018 「2018藝術自由日」評審獎/台北/台灣
2017 「東華大學春季美展 攝影組」第三名/花蓮/台灣
國立鳳山高級中學畢業,現職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士班。
目前多以攝影、複合媒材創作,創作題材主要以社會現象與自身經驗的相關性為主。
經歷
2018 藝術自由日聯展/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台灣
2017 邊緣派對聯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台灣
2017 赤鹿麻耶攝影工作坊/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
2017 冷色調聯展/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台灣
獲獎
2018 「2018藝術自由日」評審獎/台北/台灣
2017 「東華大學春季美展 攝影組」第三名/花蓮/台灣
江彥賢
1996年出生於台灣新北,國立基隆高中美術班畢業,現就讀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 學士班,主要創作以複合性媒材的延展性探討藝術哲學論理和人文社會關懷,近期內開始著手研究台灣主體性與政治歷史的脈絡發展境況。 經歷 2018 藝術自由日,聯展,松山文創園區,台北,台灣 2017 隱退的理性,聯展,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 2017 東華角落藝術節,工作人員,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台灣 2017 實驗當下Experiment / Present ,聯展,好地下藝術空間,花蓮,台灣 2017 Symposium Open Studio 開放工作室,聯展,東華大學育成中心,花蓮,台灣 2016 雨痕藝術美展,聯展,基隆文化中心,基隆,台灣 獲獎 2018 「2018藝術自由日」評審獎,台北,台灣 2017 「冷色調秋季美展 繪畫類」第二名,花蓮,台灣 2015 「全國美展基隆區 西畫組」佳作,基隆,台灣 2014 「全國美展基隆區 西畫組」第三名,基隆,台灣 |
活動紀錄
佈展過程
展場空景
主辦單位:好地下藝術空間
贊助單位:花蓮縣政府、花蓮縣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