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
藝術總監田名璋對好地下藝術空間做的藝術駐村和藝術評論的想法,可以了解好地下藝術空間對此兩個營運項目的理念。
-
關於藝術駐村
-
關於藝術評論
-
關於本次駐村
<
>
文 / 藝術總監 田名璋
藝術駐村在現今已經是一個成熟的藝術交流模式,每個機構所辦的駐村方式有所不同。好地下藝術駐村的概念是希望藝術家可以在花蓮停留的更久,以自己的方式與在地做更多的交流,並且從中獲得創作的新養份。所以,我們期待藝術家可以更主動的提出自己的構想,讓好地下來協助實踐。
相對地,我們也期待藝術家的進駐,可以為花蓮帶來不同的聲音,也因此,透過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讓在地的人們與創作者可以和藝術家有各種的交流與激盪。正式的方式例如舉辦講座或是工作坊,而非正式的方式,例如帶藝術家拜訪想認識的機構、人士、或是藝術家工作室參訪、小旅行等,做非正式的交流。 我想這是駐村和單純的展覽的差異,而這是我們好地下藝術空間的駐村理念,也可能有別於不同的駐村機構。而成果展出的概念則認為展覽是比較貼近藝術家的表達方式,可以更加直接從作品了解藝術家的觀察與觀點,是藝術家試圖透過自身在地的體驗,形塑此駐村的成果,透過展覽讓駐村體驗更加具體化。 |
再者,因為我們每年只有邀請一至兩位的藝術家來駐村,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樣的交流機會,盡量讓駐村的價值都能回饋到藝術家、在地與好地下三方。
-------------------------------------------------------------------------------------- 今年我們的第六屆Artmego 藝術駐村計畫,邀請了藝術家吳尚霖,他擅長紀錄不同的人群在面對自身文化認同時的處境。在這半年來來去去的日子裡,好地下提供了許多的資訊和協力,透過與地方不同單位的連結,藝術家的創作點子不斷湧出,也不斷地提出新構想,在最後階段,藝術家逐漸形塑駐村創作的內容,期間接觸了溝仔尾的張憲聰里長、春秋大飯店、關於王禎和的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海星中學的師生、東華大學裡的玩具圖書館等,還有每日所見、每日閱讀這個地方的細微感受,所有的接觸不見得都是具體可見,更多可能像細微的漣漪一樣的感染力,在期間互相作用,讓藝術家可以有一個移地的新體驗,我想這是我們做為一個駐村單位所樂見的。 |
文 / 藝術總監 田名璋
好地下藝術評論的起源來自於近年花蓮大型活動的廣告渲染,幾乎佔滿整座城市與媒體版面,而做為一個非營利的獨立當代藝術空間,如何讓自己也能站出來發聲,也因此有了藝術評論的想法。就是好地下在思考小的藝術空間除了展覽,可否有另一發生管道,並且可以做為未來藝術相關研究的參考,讓展覽除了留下作品的圖檔之外,還可以有藝術評論的書寫,讓資料更加完備。
而在建置此一評論的理念,是希望評論就如同這個獨立空間一樣,能夠讓評論者有獨立性的評論空間,這看起來似乎和機構評論的概念是相衝突的,但是我們盡量以此為目標,和評論者達成共識,也就是讓評論者可以維持其評論獨立性。 |
而此評論有另一用意,也就是讓展覽有另外一個文字面向的解讀空間,評論者也是好地下的一員,希望站在一位專業觀眾(評論者)的角度,透過專注的觀看、更多的資料收集和與不同學理的連結,試圖讓展覽從另一評論書寫的角度被閱讀,我認為這是評論者反向協助好地下的地方,也就是如何維持其獨立性,並且也思考其評論的機構功能。
經過兩年八篇的好地下展出評論,累積的一些成果,相信這些評論可以除了讓觀眾有興趣有動力親自來好地下看展覽之外,也能夠帶給觀眾閱讀藝術的不同面向,就是將藝術創作與評論在大腦的某處相互激盪。 |
文 / 駐村藝術家 吳尚霖
「溝仔尾」曾經是花蓮市區最繁華熱鬧的煙花柳巷,而「玫瑰」是我於駐村期間根據 從各方面搜集的資料及訪談內容,以「溝仔尾」作為故事背景所想像出來的人物。特 別是從主計里張憲聰里長及夫人鄔桂蘭女士所描述的茶室人生,讓我得以從他們的視 角窺看今日平靜巷弄間曾經發生的故事,這些他們日常生活刻畫於心中的回憶,關於 茶室、酒家、軍中樂園、私娼等慾望與聲色的場域,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在此交 會的人間百態,成為我透過影像創作的靈感來源。
過去我大部分到花蓮旅行的目的多半是為了旅遊。這次於好地下藝術空間的駐村讓我 有機會沈澱心情跳脫觀光客的視角,與這個城市的過往回憶及現實場域發生關係。義 大利史學家克羅奇 B. Croce 曾提到:「一切真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的文本與材料 需透過當代的精神來詮釋得以傳神。作家王禎和的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以溝仔尾 作為故事背景,呈現越戰期間台渡假的美軍所造成的社會騷動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 與酒家女之間的互動。同一個文本在 1985 及 2016 年分別被翻拍成風格大異其趣的電影 與電視劇。 |
不惑之年的我既不是花蓮人,也不可能如從小在溝仔尾生活與成長張憲聰里長一般熟 悉街區內曾發生的大小事件。路邊的鐵捲門、有著懷舊氛圍的飯店房間、回收的塑膠 玩偶、已歇業春秋飯店的床頭櫃、潺潺的自由大排流水聲...,面對破碎且模糊的歷史 文本及街區新舊建物交錯所殘留的局部面貌,我仍得以將這些僅存的元素運用在我的 創作中,以蒙太奇的手法建構出一個不存在花蓮的的異質場域。
另外在這次進駐過程中,我也與海星高中原實班合作了一系列的攝影肖像作品。其目 的是讓同一人穿著族服及現代日常生活服飾的對照影像,來凸顯當代均質化社會中每 個人原本應有的文化身分樣貌。畢竟六位分別來自布農、阿美以及太魯閣族的青年朋友我們很難從外觀上判讀出他們原本所屬的族裔。「身分」在中文的意義中較為模糊且 包含了英文的 Identity(身分)及 Social State (社會地位),《玫瑰》及《身分肖像》這兩組 作品,分別以編導式及類型學攝影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進行創作,一個極度的虛構且 超現實,另一個卻又極度的貼近現實,來詮釋我這次透過影像創作「顯影」原本不可 見之故事及身分的目的。 |
創作自述 |
|
在過去使用底片拍照的年代,保存於底片中的影像需在暗房中經過藥水的處理讓影像被看見。在微弱的紅色燈光下我們可以依稀觀察到形象在擺盪的顯影藥水中逐漸地浮現。於此同時,拍攝當下所看到的景象、相機捕捉到的光影及等待過程中的想像在此刻相遇。這 |
個顯影與想像的時間,如今在數位攝影技術普及之後被壓縮在拍照的片刻內完成。在花蓮好地下的駐村是另一個緩慢的「顯影」過程,利用近半年的時間,我試圖將「玫瑰」及「身分肖像」兩個隱藏在花蓮市區的不同故事脈絡,透過影像創作讓其顯現。 |
-
玫瑰 Rose
-
身分肖像 Identity Portrait
-
2006 ~ 城市肖像計畫Portrait of Cities
<
>
花蓮市區的「溝仔尾」曾經是繁華熱鬧的煙花柳巷,時過境遷今日這裡的巷弄已經蛻變成平靜的街區。作家王禎和的小說《玫瑰玫瑰我愛你》就是以溝仔尾當作故事背景,呈現越戰期間台渡假的美軍所造成的社會騷動及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與酒家女之間的互動。從張憲聰里長及夫人鄔桂蘭女士所描述的茶室人生如歷歷再現的電影場景,然而這些記憶就是他們曾經歷的生活日常。茶室、酒家、軍中樂園、私娼等慾望與聲色的場
|
域,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人們在此交會出人間百態。幽暗燈光下狹小空間的私密對話,述說的是人生路途的境遇還是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 「玫瑰」是根據我從各方面搜集的資料及訪談內容,以「溝仔尾」作為故事背景所想像出來的人物。透過編導式攝影及現地的空間裝置重新詮釋過去在此從事特種行業女性的故事。
|
現代社會人們透過穿著打扮表現個人品味或職業,個人的族裔及文化身份因此在外觀上顯得隱性。然而從日治時期或更早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甚至是日本人的穿著表現因循著自己所屬的文化及身份背
|
景呈現出多樣的面貌。本計畫與海星高中原住民實驗教育班合作,邀請了六位分別來自阿美、卑南、薩奇萊雅以及泰雅族的青年朋友,以校園空間作為背景,拍攝他們穿著族服及便服的系列肖像。
|
我對生活中不經意且無所不在的影像,符號甚至是聲音,在不同情境中所產生的衝突深感興趣。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景物,不期而遇的陌生人或是偶發的事件往往成為我作品中的主角。 2006年以來的《城市肖像計畫》源自於我對科技發展與全球化的反思。「全球化」將城市聚落間的距離快速拉近,由於訊息被快速的傳遞,原本不同的文化區塊也瞬間的彼此銷融。城市的建設彼此模仿著,城市人的生活形態也彼此越來越相
|
像。我們所生活的公共空間,被日以繼夜的建設與拆除。其面容被不斷的改變與翻新,建築師與城市規劃者共謀著前所未有的偉大計畫。城市中的人們在充滿訊息的建築體中穿梭著,巨大的廣告看板,交通號誌,規劃整齊的路樹成為當代城市人生活的前景與背景。看似繁榮的巨大城市不可抗拒的被擴張,這是我們所嚮往的理想國還是巨大的人間迷宮?
|
藝術家簡介 |
|
吳尚霖 Wu Shang-Lin
出生並居住於台北,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及自由撰稿人,從事攝影、錄像、行為等跨領域創作。2000畢業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2007年於法國第戎高等藝術學院取得國家高等藝術表現文憑DNSEP(碩士),近幾年分別於法國巴黎東京宮,韓國京畿道創作中心、泰國藝術大學(Silpalkorn University) 等機構駐地創作及研究。他關注當代社會人的移動與環境變遷的問題,於2013年開始營運「阿斯匹靈計畫」以策展工作室進行展覽及國際交流活動。尚霖的創作探討當代城市在其不斷擴張的背景下所產生的問題,透過彼此觀點的討論與交流,呈現不同個體對其當下處境所選擇的應對方式。
重要展出如2021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複調神話、 2020 國防大學美術館(個展) 讓我想起你(個展)、 2019高雄市立美術館 &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的國際雙邊交流展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策展)、 2015-2016高雄駁二藝術特區&韓國光州雙年展館 河流-轉換中的生存之道/亞洲當代藝術連線(策展)、2014 全羅南道大潭美術館 家景/潭陽(個展)、 2012 台北當代藝術館 畢業照-不一樣就是不一樣(個展)、2010 巴黎網球場國家藝廊的錄像展 偽同語-一個昭生暮死的錄像圖錄(聯展)。 |
展場空景 |
|
開幕現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