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理念
攝影作品可以在哪裡看見?
攝影原作展岀在畫廊、美術館、咖啡館或私人空間,這是觀者能夠看見原作的機會,體驗那現場觀看的震撼。另外,拜傳播科技之賜,原作複製品出現在螢幕、街頭廣告、書籍、報紙、雜誌、傳單等,遍及各媒體,無所不在,它們是作品的複製影像。攝影集(Photobook)雖然也屬於原作的複製品,但卻是做為攝影家除了在展覽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展現方式,透過用心的挑選、編排、印刷、裝禎等,承載了攝影家的創作理念,「影藏」在這古老的書藉媒介之內。 此次策展的主要重點是以單一攝影家的主題創作而出版的攝影集為主,就是以書的形式展現攝影家所欲呈現的單一主題。如此我們可以從攝影集當中看見攝影家貫穿整本書籍的概念,也同時看見前後的作品序列以及脈絡關係;主題系列作品可以是敘事的、主題重覆的、兩兩對照的、或是群組概念的等等。在這情形之下,攝影家有一種別於攝影展覽的發揮空間,書籍的形式必須和攝影集主題相呼應,做到相乘的效果,讓「書」彰顯「攝影集」的獨特藝術表現。 這次展覽期望透過攝影集,將優質的攝影作品與攝影家介紹給大家。這裡面包括經典的歐美日臺攝影專輯,和近年興起的中國攝影家的攝影集;從現代主義到近期的當代攝影家為主,以攝影教育者至「Light Box 攝影圖書室」選書,將固定的圖書室成為一個行動圖書館這樣的概念呈現。選書者除了策展人之外,也包含幾位來分享的講師們。 攝影集內的作品在「書」的形式上呈現,也就展現了書籍不同於展覽場地觀看作品的特質。攝影集可以將它捧在手上,與觀者近距離的接觸,並且透過手的觸摸翻頁甚至味道,有了觸覺與嗅覺的體驗。可以攜帶、可以移動,可以在不同空間閱讀,例如房間、圖書館、廁所、捷運、海邊或是外太空。攝影集小則手捧、大則放桌,看書也可能是坐、臥、躺、站、要用跑的也沒人反對。對於老花眼的,拿下眼鏡,近距離看著照片,感受印刷的細膩與油墨的濃度,貼著紙張也順便嗅著強烈的氣味。閱讀也可快可慢,隨著一頁一頁的翻動,在單頁裡看個一分鐘或是一小時,以自己的速度觀看,並沉浸在閱讀的世界裡。 最後,感謝「Light Box 攝影圖書室」的全力協助,借出這些專業的攝影圖書,讓攝影資源共享,這次展覽才得以順利完成。 |
策展人:田名璋
主辦單位:好地下藝術空間 協辦單位:Lightbox攝影圖書室 贊助單位:花蓮縣政府、花蓮縣文化局 |
策展團隊
統籌:張凱婷 視覺設計:彭逸凡 公關與財務:張凱婷 佈展:王思涵、呂心容 宣傳:鄭雅勻、陳清慧 活動:許資詠、張慈靜 展場影像設計:林哲志 攝影紀錄:李德俞、林哲志 學術:陳炯詒、程佳慶、陳胤桓 |
展場照片
開幕茶會
活動紀錄
策展人訪談
好地下浮光影藏介紹3 from Ming Chang,Tien on Vimeo.
展覽文件與活動紀錄
|
|